close

  6日,丹陽訪仙鎮,地里的小麥已經收割,只留下光禿禿的秸稈。地里沒有一個揮汗如雨的農民,忙著幹活的只有模樣不同的幾台機器。在田頭,秸稈被直接打包成一個個巨型的圓筒,整整齊齊地碼在車上。
  “前年我們集中購置了10台久保田收割機和德國克拉斯打捆機及夾包機,一臺機器只需兩個機手操作,每天可以收集打捆稻草250畝左右,每個草塊被壓縮成400公斤,由夾包機運送到路邊的卡車上,解決了農村秸稈收集的難題。”面對前來取經的全省同行,江蘇華晟生物發電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甲雲頗為得意,“丹陽兩個鄉鎮所有的秸稈,都是我們在收,兩天就能收完,焚燒現象已經不存在。我們免費幫農民收,農民的秸稈也免費給我們,我們收來秸稈的成本要比同行低一半,自然能盈利。”
  “全省13家生物質電廠曾經全行業虧損,直到去年,盈利的也只有4家。去年我們來華晟調研後,決定把全省的生物質電廠都拉來看看。”省能源協會會長李玉琦說,“華晟將秸稈能源化利用的模式一舉多得,既保障了企業生物質低成本燃燒的來源,又解決了農民秸稈收割費用和廢棄秸稈的出路。”
  記者瞭解到,在生物質發電企業中,燃料的成本約占總成本的60%-70%,是影響電廠盈虧的主要因素。
  省能源局局長陳勇說,華晟的創新之處並不僅是“進口了幾台機器”,更重要的是它拉長了產業鏈 。2013年,該公司與訪仙鎮政府簽訂了7000畝土地流轉協議,建立農場,種植有機糧食,以形成糧食生產、加工、銷售、生物質秸稈的綜合利用。與電廠一牆之隔的就是其自己經營的稻穀加工廠,稻糠通過一根短短的傳輸帶直接就運到了料棚。據悉,今年他們又從德國購買了20台打捆機,目前正準備在太倉和句容建設生物質電廠。本報記者宋曉華  (原標題:魔咒,是怎樣被他們打破的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g42mgqq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